恰饭广告 感谢理解
大流量号卡
广告
广告
恰饭广告 感谢理解

在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上对抗日战争的表述是怎么样的?

在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中,对“抗日战争”的表述历年来一直是一个高度敏感且具有争议的话题。日本国内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在措辞、篇幅和叙述角度上存在较大差异。以下是对抗日战争在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一些典型表述特征与争议点概述:

一、用词避重就轻

日本教科书通常不会使用“中国抗日战争”这一称谓,而是多以以下几种方式表述:

  • 日中战争”(日中戦争)

  • 支那事变”(支那事変,早年版本使用,带有贬义,后期较少出现)

  • “中日战争”

举例:一些教科书会写道:“1937年7月,中国与日本军队在北京附近发生冲突,史称‘卢沟桥事件’,这成为日中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

二、对战争责任的模糊处理

大多数日本教科书在描述战争起因和责任时用语相对含糊,避免直接说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常用“冲突”“事变”等词语,弱化“侵略”概念。

例如:“由于与中国军队发生冲突,日本政府决定派遣更多兵力进入中国,战斗迅速扩大。”

少数进步派教科书会明确指出是“日本的侵略战争”,但这类教科书通常面临右翼组织和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三、南京大屠杀的表述存在争议

南京大屠杀是教科书中最具争议的一部分:

  • 一些保守派教材完全省略或轻描淡写。

  • 中间派教材会提及“数万人死亡”,但避免使用“屠杀”“暴行”等字眼。

  • 少数进步派教材如岩波书店、东京书籍出版的历史书会写明“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杀害了大量中国平民和战俘”。

有些教材用“南京事件”代替“大屠杀”一词,并模糊具体人数(“据称有20万到30万人死亡”等)。

四、学术自由与右翼势力影响

  • 日本教科书通过文部科学省(文科省)审定,内容受到官方及社会团体影响。

  • 例如“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推出的教科书,常因弱化侵略史、否定南京大屠杀等内容受到中韩等国强烈批评。

  • 这些教科书虽然审定通过,但在日本国内使用率非常低(不到1%)。

五、近年来的变化

自21世纪以来,部分教科书在国际舆论压力和历史研究推进下,对战争责任的描述有所加强:

  • 更多使用“侵略”一词(如“侵略中国”)。

  • 增加了对中国民众受害情况的描写。

  • 但仍有出版社尝试“去政治化”,以“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形式讲述,强调“战争的悲剧”而非“加害责任”。

总结

内容点 主流保守派教材 进步派教材
战争称谓 日中战争 / 支那事变 日中战争 / 抗日战争
战争性质 模糊表述,避免“侵略” 明确为“侵略战争”
南京大屠杀 轻描淡写或略去 明确写出并说明人数
侵略责任 强调“不可避免的冲突” 强调日本政府与军部的责任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